新開的小角落, 很適合畫圈圈...
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
理性與藝術的交界 - Glashutte Original PanoMatic Lunar
自從接觸機械錶後,對於不同國家的手錶風格越來越能感受出不同的風味.
其中德錶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相當誘人的秘境.
要說第一次對機械表感到震撼,
就是小時候在雜誌上看到的Zenith Chronomaster OpenHeart
那種半露出來的機械複雜感與優美的表面形成恰到好處的層次.
這也讓我對他念念不忘了二十多年後收下了她~
第二次對機械錶感到震撼則是在拆過許多機芯後,
偶然看到了朗格的Datograph,
層層疊疊的機芯構造, 簡直像一座機械城.
但神奇的是完全不會有雜亂感, 反而有種音樂般的空間節奏感.
說到朗格當然也會看到經典的LANGE 1.
偏心的指針與日期窗分散在盤面上, 看上去卻相當和諧.
也讓我對偏心元素的錶一直帶著嚮往~
無奈朗格那輕易破百的戰鬥力, 對我完全是摸不到的距離...
爬梳德國錶的資料時也發現了另一個相當有淵源的品牌-格拉蘇蒂原創
與朗格一樣發源於Glashutte I/SA地區, 歷史悠久~
Glashutte Original(簡稱GO)的產品中也有與LANGE 1一樣的偏心設計錶款-Panomatic系列,
而且這個系列的變化相當多. 包含了與LANGE 1相似的手上鍊power reserve版, 月相的Lunar版,
甚至還有把機芯翻面的reverse版和陀飛輪版本, 可說是把偏心這個概念玩了一圈...
2020年, GO推出了森林綠的錶款, 那深邃的綠色徹底地擊中我~
觀望數年後, 在GO 180周年的2025以及許多因緣際會下~
收下了這支心心念念的森林綠 PanoMatic Lunar ~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格拉蘇蒂的錶盒相當低調,外盒只在頂部壓印了淺淺的商標,
不仔細看它就只是顆不起眼的方塊...
內盒也是相對低調的設計,皮質錶盒,側邊有一個金色的小突起.
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個顆按鈕...
文件都放置在盒子下的凹處,
主要就是說明書與保卡~
按下按鈕後錶盒彈開, 盒中則是常見的攜行盒.
攜行盒一樣是低調的棕色皮質, 帶有壓印的GO商標.
開啟攜行盒後就可以看到錶本尊,
不過這還不是這錶盒的一切~
攜行盒的錶枕可以跟外蓋分離,
H型的錶枕可以進一步分解,抽出一根核心.
核心有個小蓋板, 打開後是個小小的隱藏寶箱...
裡面放了一個皮質束口袋, 內裝專用的月相調整棒.
--------------------
離開這過度精巧的機關錶盒, 回到錶上.
PanoMatic Lunar的第一印象自然是那突出的綠色
綠是相當不好駕馭的錶色, 而GO使用的是相當深邃帶金屬感的綠,
一路漸暗延伸到錶盤邊緣, 像是相機鏡頭自然形成的暗角,
讓整個面盤不會因為綠色的亮而顯得呆板突兀.
反倒是像密林般有種深邃的吸引力.
40mm 的錶徑, 與我常戴的 42mm Zenith 小了一圈.
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內斂. 但是它的厚度並不算薄,
所以在配戴感上還是很有存在感.
錶帶是很特別的麂皮面鱷魚皮, 顏色是有點帶灰色的棕.
內側有做耐水層加強對汗水的防護.
皮面的質感相當好, 但麂皮面的高摩擦力在穿錶帶環時會有點卡.
上手需要一點時間調整.
原廠配的是摺疊扣, 低調的錶扣上有格拉蘇蒂原創的標誌.
摺疊扣得配戴感相當不錯, 不會壓迫手腕.
錶冠是外觀簡約的三段式錶冠,
上鍊-日期調整-時間調整, 帶有停秒功能.
錶冠旁還有一個隱藏的按鈕,
可以透過調整棒按壓來調整月相,
按壓手感很有輕, 且行程比想像中要長.
面盤左側是偏心時標, 底部有同心環紋路.
時標上方有GO的商標, 秒針環上則有Glashutte I/SA的發源地標示.
與LANGE 1的相切圓不同.
PanoLunar的秒針與時分針的圓是鑲嵌在一起的,看起來會更緊湊立體一些.
錶面右上方是扇形的月相盤,內盤面是白底,
月亮與星空則是利用銀色亮面表現.
月相對我來說是個很"浪漫"的功能,
在現代基本是無用的,而且沒有每天配戴的狀況下通常不會準確...
右下方則是德系錶標誌的大日期視窗(panoramadatum).
不同於一般錶常用的日期環,德錶大日期窗的雙位數是用兩個獨立同心盤個別顯示.
相比於日期環只要一路往前推進, 大日期窗需要額外處理31到1號的進位跳動,結構會更複雜一些.
日期切換有瞬跳機制, 所以轉動起來的手感相當清脆.
一般來說要在40mm的面盤上放上偏心時標與日期月相會讓錶面顯得壅擠.
但GO透過較緊緻的時標配置與功能分區. 整體的盤面反而還能看到不小的留白.
讓它還能保有正裝錶的素雅感.
當然德錶的精采絕對不只在正面而已,
翻過錶身, 錶殼上只有簡單的GO商標與序號.
因為不是運動錶, 並沒有標示防水深度, 但說明書上標示有50m的防水性能.
透背錶背可以看到GO自製的90-02機芯.
與正面風格對應, 第一眼就能看到偏心設計的自動陀.
自動陀的的直徑相當小, 為了能有足夠的力矩, 自動陀外圈使用了21K金的配重.
擺輪下方就是德錶標誌性的3/4夾板搭配藍鋼螺絲.
3/4夾板會將大部分的輪系都直接固定在單一夾板下,
某種程度是對零件製作精度的自信,減少可能因個別組裝產生的誤差.
可惜的是這顆機芯沒有用上黃金套筒, 少了一味經典.
夾板上使用條狀的日內瓦紋打磨,用滲金字體標示著五方位校準,德國製等.
比較令人驚訝的是這顆機芯使用了47顆寶石軸承.
帶計時碼表的El Premero機芯都只用了39顆, 不知道是哪邊在堆料...
3/4夾板之外的那1/4,就是這顆機芯最精采的部分 - 雙翼般的擺輪系統.
90-02採用砝碼配重擺輪, 相當古典. 振頻是常見的 28800 vph.
擺輪上方採用常見的 Incabloc 避震器. 兩側則是優雅的雙鵝頸微調系統.
鵝頸微調是個漂亮又實用的設計(雖然頗占空間...),
微調桿透過螺絲推動,螺絲的對面則由螺絲基座延伸繞回的鵝頸彈簧壓住.
如此轉動螺絲可以雙向調整微調桿, 還可以避免螺絲背隙所產生的誤差.
PanoLunar採用了兩組鵝頸微調系統, 左側是調整擺輪中心(偏擺).
右側則是調整游絲的有效長度影響擺頻.
雙鵝頸結構下的底板還進行了手工雕花,
每個羽翼紋都是由製錶師徒手刻出來的, 使其更具藝術性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整體來說 Panomatic Lunar並不是一隻性能優秀的手錶.
雖然走時穩定, 但實測日差並不到非常精確的程度.
雖然錶徑小配戴舒適, 但厚度對正裝錶來說略顯累贅.
儲能只有不到兩日的42小時, 搭配效率較低的單向上鏈.
偏心小指針在暗光下可讀性也不是很好.
但性能也只是個機械錶能夠量化的分數,
對已經高度依靠手機的年代,性能早已不是機械錶在現代最重要的指標.
對我來說機械錶的美感更多是在透過機械的設計去追求性能的同時,
又能融合恰到好處的視覺藝術.
德國錶在這方面就顯得相當優秀.
同時機械錶也是記錄自己人生軌跡的里程碑,
從29歲的Hamilton, 35歲的Zenith, 到43歲的Glashutte Original.
每支錶的背後都伴隨著當時的生活與工作回憶.
每支錶也代表著當下的美感與喜好.
相比年輕時的理性,
現在或許更需要一些藝術感填入迴圈般的生活中.
而德系的PanoMatic Lunar剛好符合了當下的心境~
理性與藝術的交織, 或許就是這一刻的我所需要的一切.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